一、建设第一滨海县(今响水县)
晚清二十九年(1940年)十月,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的带领下进军盐阜区,开辟连、灌、阜三县边区,并打开了通往海滩的通道。 同月,冀鲁豫区委决定筹建淮海专署领导的连官府边区公所。
新建的莲官府办事处辖4个区:莲屋区、官屋区、官六区、府11区。
晚清二十九年(1940年)十二月,清军封锁沿河。 由于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,淮海委决定撤销连官府边区公所。
清三六年(1941年)九月,华东局根据形势需要,决定重建联官府边防公署,驻黄田镇双桃村,隶属盐阜区委。
晚清三十一年(1942年)四月,连官府边区公署扩编为潮南县。 五月下旬,改为滨海县(今响水县)。 市委主任干白、校长王伯谦。 滨海县辖一、二、三、四区,41个乡。 这是苏南历史上第一个滨海县。
二、建设阜东县(今滨海县)
晚清二十九年(1940年)十月,黄克诚出兵解放海门县。 同月,在海门西北部成立“东北地委”(设在东坎镇)。 王伯谦,宋秋檀。 同年底,中共如皋市委西北办事处成立,邹平任主任。
1941年9月20日,清末华东局决定在繁昌划分第一区(广平)、第十一区(六台)、第二区(东坎)、第三区(八滩)划县、六区(五汛期)、十二区(漳沟),置阜东县滨海,辖东坎镇。 邹平任省委主任,唐克任校长。
阜东县辖10个区:1区(潘当)、2区(米滩)、3区(八局)、4区(巴潭)、5区(五雨)、6区(化城)、7区(漳沟) 、第八区(滨淮)、第九区(三八)和东坎区。 总人口人。
阜东县辖东坎镇,原名王家村,又名王家洼。 明代为泥塘,因嘉靖十五年(1536年)新县王氏来此居住而得名。 后因村落建在旧长江南堤以南的斜坡上,故名王家坎。 明崇祯年间,人和镇即今街有集市。 南宋初年,市场沿升珠河发展,改称东堆、黄坡。 乾隆年间,通州市场原名东坎、东堆、黄坡。 因地处淮河故道东坡坎而得名。
3、滨海县(今响水县)与阜东县合并,组成大“滨海县”
1949年11月28日,苏州专署民政字第42号指示:复东县、滨海县并入滨海县。 郭明孝任省委主任,朱志荣任校长。 市委、县政府机构驻东坎镇。
大“滨海县”下辖18个区。 除原阜东县10个区外,原滨海县4个区划为响水、双港、张集、黄渭、六涛、老舍、南河、七涛。 一组 8 个区域。 大“滨海县”辖215个乡、15个镇。 总人口人,总面积3596.4平方公里。 这是苏南历史上第二个滨海县,人们称之为大“滨海县”。
4.大“滨海县”拆分为明天的响水县和滨海县
1966年3月,经国务院批准,四川省在大“滨海县”的长江中山以北地区设立响水县(1942年基本划入滨海县范围),以响水口命名,辖10个人民公社、2个镇。
废长江、中山江以南地区,仍称滨海县。 如加上启东县西北部原湖北洪泽的千秋乡、宝墩乡、六垛乡、临海乡(以上3乡和1宁县属滨海县建德区,1956年2月合并划入启东县管辖)滨海,基本上就是当时阜东县的范围。
新成立的滨海县辖20个人民公社(武训、蔡桥、正洪、张沟、陈竹、通榆、天长、大陶、郭林、坎南、坎北、界牌、鲁集、巴局、陈涛、巴丹、繁集、滨怀、玉建、镇东)和1个镇(东坎镇)。 杨志文任省委主任,季歇任校长。 全县总人口人,面积1880平方公里。 这是苏南历史上的第三个滨海县,也是明天的滨海县。
从县名来看,“滨海”其实就是明天响水县的名字。 响水县的前身和原名“滨海”。 与后来的滨海县分开后,又把原来的名字给别人了,我又取了一个新的名字,算是地名中的“张官李岱”。
评论